關公雕塑從鬼神信仰走向神道設教
北宋宰相張商英在《荊南玉泉山寺關將軍廟記》中對項羽的鬼魂有過這樣的描述:“死有余烈,故主此山,所嗜唯殺,所食惟腥?!比藗冊诟鞯匦藿?/span>關公雕塑,通過祭祀和祈禱祈求其關照和庇護自己。此時的關羽形象得到了群眾的普遍崇拜,但只是廣泛意義上的一種鬼神崇拜。
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,注意到了關公在民間以“鬼神”的樣態(tài)廣為傳播的形勢,為自神其教、擴充佛教在民間的勢力,佛教便利用了關公崇拜的普及性和通俗性。例如,將關羽之神封為佛教保護神伽藍菩薩。道教徒也吸取了佛教的經(jīng)驗,將關羽之神封為道教尊神,并編造了關羽之神受道教張?zhí)鞄熣僬堈D除蚩尤的故事。佛、道二教在對自身教派的維護和進一步擴展的同時,也穩(wěn)固了關公崇拜的地位。
佛、道二教有效利用統(tǒng)治者的地位優(yōu)勢通過對關公的晉爵加封擴充自身的影響力。元代時,在“游皇城”這一佛事中,關羽被視為佛教的保護神和執(zhí)法神,加封關羽“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”的稱號。明神宗曾讓道士們設醮做法,召請“雷部神將”關羽誅除妖孽,加封關羽為道教尊神。清朝統(tǒng)治者則使關羽成為“三教合一、保佑國祚的正神,配享國祀”。關公逐漸擺脫自身的厲鬼形象,關羽之神“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雜祠淫祀的行列,堂而皇之地進入了佛、道二教的殿堂。從淵源上看,宋代儒學達到了一個高度復興的局面,蜀漢集團的正統(tǒng)地位在宋代開始逐漸成為宋儒的共識,尊劉貶曹的思想成為三國故事的主流。
從地位上看,儒教在中國古代社會里被視為“國教”,孔子亦被譽為“文圣”,關羽則被儒家冠以“武圣”的尊稱。從內容上看,關公的“忠、義、仁、勇”是儒家極力倡導的精神品質。奉儒學為正統(tǒng)思想的歷代封建統(tǒng)治階級也正是看中了關公身上這一“忠義”內涵對儒家倫理的補充和強化作用,對關羽屢次封謚,并在民間廣加推崇和宣揚。儒家思想憑借自身重視教化的特性,以“教”作為手段,在關公信仰中由“神”崇拜到“德”崇拜的演進過程中發(fā)揮著決定性作用。
關公信仰是起源于民間,最終也在民間落地生根、枝繁葉茂的寶貴文化資源,在數(shù)千年的發(fā)展演變過程中,去其糟粕,取其精華,使其內在所含有的優(yōu)秀精神特質和倫理思想逐漸得以顯現(xiàn)并發(fā)揚光大。